首页>检索页>当前

兰州大学:精准培养“一带一路”所需人才

发布时间:2024-01-30 作者:尹晓军 李江萍 李晖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近10年来,共有来自97个国家的留学生来到兰大求学深造,来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留学生比例达93%。”兰州大学(以下简称“兰大”)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黎春林介绍说。

“希望教给他们回国用得上的东西”,这是兰大教师对留学生的殷切期许。目前,在兰大,“丝绸之路奖学金”培养的高水平研究生近200人,他们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挥着重要的交流、沟通和建设作用。

“我想把兰大的技术带回家乡”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提出10周年,也是威利在兰州大学的第十个年头。11月,他顺利通过博士答辩。提到未来,威利想要继续在兰大开展博士后工作,“想把更多更好更先进的中国技术带回肯尼亚。”

2013年,当时还在肯尼亚农业大学读大四的威利,跟随导师一起参加兰大熊友才教授在肯尼亚农田里给农户们进行的垄沟覆膜技术培训。就在那里,他遇见了自己的伯乐。

玉米从一米长到两米,亩产提升240%……这是熊友才团队10多年来往返中肯30多次、带去垄沟地膜覆盖技术,让当地的玉米发生的“奇迹”。在培训课上,威利那双亮亮的眼睛不曾从熊友才身上离开过。

“在肯尼亚人心里有两大‘中国工程’,一个是中国用3年时间在肯尼亚修建的自其独立以来第一条现代化铁路——蒙内铁路。另一个,就是垄沟覆膜。”威利说,想把兰大的技术带回家乡,为肯尼亚带来改变。

十年树木,威利在兰大完成了硕士和博士学习。博士期间,威利常会跟着熊友才跑到非洲当地农户的田地里,向他们介绍推广垄沟覆膜。“垄沟覆膜技术在提高产量的同时,对环境也是友好的,这一点十分重要。”威利说。

而推广垄沟地膜覆盖技术,也是我国与肯尼亚互联互通、走深走实的实际成果。“‘价格便宜、粮食高产、操作简单’是我们的技术在肯尼亚能够大力推广的主要原因,也是我们结合肯尼亚实际情况做出的改变。”熊友才介绍,目前该团队在肯尼亚全境成立了8个技术示范点,正在以每年3000亩的推广范围向四周辐射,覆膜处理的玉米产量提高了99—214%。

“能够成为一座桥梁”

当肯尼亚田地里的玉米迎来丰收时,4千多公里外的巴基斯坦,7月街道旁的巴基斯坦国花——素馨花含苞待放。在兰大完成博士后研究的马利克回到了祖国。

2014年,完成硕士学习的巴基斯坦留学生马利克选择在兰大深造读博,他的汉语十分流利,被身边的朋友称为“中国通”。

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提出的8项行动中指出,要推动科技创新,未来5年把同各方共建的联合实验室扩大到100家。而马利克根据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向,当年联系到兰大生命科学学院李祥锴教授,成为了中巴共建实验室的一员。

2022年博士后出站,马利克回到巴基斯坦,先后在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科技大学担任教师和在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科技部工作。在兰大留学的这段经历,让马利克能把所学带回祖国,“能够成为一座桥梁,为中巴友谊做出贡献,我感到非常骄傲。”

从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参会回来不久的生态学院教授龙瑞军,对于科技合作、留学生培养有了更深的理解与体悟。“让研究落地,让人才培养落地,真正地教给留学生能够用得上的东西,毕业后他们能够为自己的国家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为当地带来实实在在的发展。”龙瑞军说。

多年来,龙瑞军教授带领团队,立足甘肃与中亚、南亚国家的相似性,在草地与牦牛领域持续深耕,将科研成果推向国际舞台。如今,“一带一路”上的一个个共建联合实验室,如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人才培养的一个个“驿站”,推动了国际科技合作立体互联互通的网络建成。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

“蒙古国有60%的产品是从中国进口的,我有很多亲戚朋友到中国做生意,但是两国的法律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我想在兰大学好中国法律。”来自蒙古国的菲灵在兰大法学院读完本科后,选择继续在兰大攻读研究生。

本科在兰大学习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王山木,研究生选择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我在中国接受系统的汉语教育和教学方法培训,也能帮助埃塞俄比亚的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王山木说。

近年来,兰大在留学生培养上依托本校优势特色学科,所学专业主要分布在汉语言、汉语国际教育、生物学、政治学、生态学等学科,覆盖文理工农医5大类,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能。

泽被万顷,林茂土沃,这是兰大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工程力学博士生任泽林的名字的出处。任泽林在硕士阶段就跟随黄宁教授团队开展环境科学和荒漠化治理领域的研究,他的名字更像是一份美好的祝愿。

“伊朗是一个面临严重荒漠化和干旱问题的国家,我希望可以通过研究荒漠化治理和可持续土地利用的方法,帮助国家改善土地退化和资源短缺问题。”任泽林说。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在龙瑞军看来,留学生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学生阶段结交的友谊是比较牢固的,这会为日后的国与国之间的民心相通大有助益。

“我们将通过继续加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高水平人才培养,着力推进联合实验室建设、健康丝绸之路建设,探索新的国际合作机制,促进国际合作交流论坛等重点工作,助力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展。”兰大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负责人迟刚表示。(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记者 尹晓军 通讯员 李江萍 李晖)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